加快建设消费中心城市,对构建双循环格局十分重要。通常来说,一座城市要成为消费中心城市,本地较大的购买力是一大基础。那么,在疫情之后,我国消费力最强的城市有哪些?
第一财经对前三季度我国主要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发现,前十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深圳、成都、苏州、南京、杭州和武汉。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今年GDP总量位居前十的城市,但社消与GDP位次并非一一对应。
在前三季度数据中,上海继续稳居榜首;重庆超越广深两座一线城市位居第三;武汉虽然仅位居第十,但正在快速“回血”。
需要说明的是,各城市发布的今年前三季度社消数据是以2019年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下称“四经普”)之后的数据作为基数的,相比今年初各地发布的社消数据仍以四经普之前的数据作为基数,更为准确。
上海前三季度社消超万亿,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从区域分布上来看,消费力前十的城市,有7个来自沿海发达地区,其中长三角4个(上海、苏州、南京和杭州),珠三角2个(广州、深圳),京津冀1个(北京)。有3个来自中西部地区,其中成渝城市群2个(成都和重庆),长江中游城市群1个(武汉)。
10个城市中,有9个来自南方,北方地区仅剩北京。这也说明,在经济发展南北分化的同时,消费力也呈现南北分化的态势。
其中,长江经济带共有7个城市进入前十。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对我国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长江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合计457805.17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46.2%,占比较2018年提升2.1个百分点。
在消费总量方面,上海和北京这两大强一线城市位居前两位,上海自2017年超越北京之后,就一直稳居榜首。今年前三季度上海是唯一一个社消总量超过万亿大关的城市。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上海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03.58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4.6%。从三季度单季来看,消费品市场加速回暖,社消总额同比增长8.9%。其中,8月份同比增长11.5%,近14个月内重新实现两位数增长。
一方面,上海是城区人口规模超2000万的超大城市,也是我国城市经济的排头兵,消费力也最强。同时,长三角是我国最大城市群,也是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群,上海是整个长三角城市群的龙头,消费腹地广阔。
另一方面,近年来,上海多措并举,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早在2018年4月,上海就发布了《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加快国际消费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要不断提升消费贡献度、消费创新度、品牌集聚度、时尚引领度、消费满意度,最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城市。
今年4月,上海出台了《关于提振消费信心强力释放消费需求的若干措施》(下称《措施》),提出以“一大节庆”为统领,聚焦重点消费板块,推出一批“实招”,为更好应对疫情影响促进消费回补释放、更快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步伐提供了强力支撑。
目前,上海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规模占全国一半以上,居全国第一;上海已成为新零售的策源地和竞技场,主要电商直播平台的用户数量全国第一;上海引领新一轮夜间经济发展,夜间消费总额位居全国城市首位;上海每年开设首店、旗舰店数量稳居全国第一,国际知名高端品牌集聚度超过90%。
重庆超越广深位居第三
北京1~9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90.1亿元,同比下降13.1%。从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8821.5亿元,同比下降10.8%;餐饮收入568.5亿元,同比下降37.7%。
沪京之后,西部的直辖市重庆以8329.58亿元超过广州位居第三,并大幅领先广州、深圳这两座一线城市,增速为-2.20%,在前五城市中位居第一。
广东省体改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分析,重庆拥有3000多万人口,而且经济发展强劲,今年前三季度GDP已经超过广州。虽然广州、深圳人均收入比重庆高不少,但广深城镇化较早,包括家电、汽车在内的不少消费较早启动,因此当前消费增速也会放缓。而重庆正处于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周边人口大幅往主城区集聚,每年增量都很大,势头很猛。在本地城镇化过程中,这一群体带来了非常大的购买力。
彭澎分析,人口总量多的城市消费总量一般会比较大。重庆所在的西南区域,消费文化也一直比较浓厚,“追求安逸、舒服的生活,所以社消比较旺盛。”而且重庆的房价比较低,可支配的购买力也会更加充足。
另外,近两年,大都市旅游兴起,重庆成为火热的网红城市,洪崖洞、观音桥等成为年轻人打卡的热门景点,青年是消费的主体,都市游的火爆带动了社会消费的提升。
重庆之后,广州和深圳分列第四、五位,前三季度两市社消总量都超过了600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在四经普之前,社消总量仅位列全国第七的深圳,前三季度超越了成都和武汉,位居第五。
彭澎说,深圳的人均收入整体水平比较高,收入高,消费力也会旺盛。其次,深圳的实际管理人口规模很大,流动人口多,消费也多。第三,深圳作为计划单列市,可支配的财力多,拉动的消费也比较多。
武汉大幅“回血”,强省会优势突出
尽管不及深圳,但成都前三季度社消总量也达到了5691.8亿元,稳居第六。而疫情重创之后的武汉,虽然前三季度社消同比降幅达28.1%,但总量已位居前十。未来随着武汉持续快速“回血”,社消总量排名有望超越杭州,进一步回升。
在长三角地区,龙头城市上海之外,另外三个经济大市苏州、南京和杭州社消总量分列第七到九位。其中,南京的表现十分亮眼,前三季度社消总量达5167.25亿元,增速为-1.2%,在十大城市中领跑。
在今年的疫情大考中,南京交出了“硬核”答卷:一季度,南京GDP增长1.6%,是江苏唯一实现正增长的设区市,也是全国GDP十强城市、GDP万亿以上城市中唯一正增长的城市。上半年,南京GDP同比增长2.2%,居江苏第一、万亿俱乐部城市第一。凭借这一强劲势头,南京经济总量超越天津,改革开放40多年来首次进入全国十强,排名第九。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GDP总量不及杭州,但在社消总量方面,南京大幅领先杭州。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牛凤瑞对第一财经分析,南京是第二经济大省江苏的省会,经济腹地大。这几年通过南京都市圈的建设,不断拓展自己的经济腹地和辐射范围。
随着高铁、城际轨道、市域快轨的建设,南京都市圈逐渐成为轨道上的都市圈,通过便捷的轨道交通,南京的消费中心引领功能进一步增强。此前南京也提出,要发挥“南京购物”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效应。
与南京类似,近年来随着高铁网络尤其是不少强省会城市米字形高铁网络的建设,强省会城市对周边的消费辐射能力不断增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对第一财经分析,中心城市的物品丰富、种类多,选择的空间大,大型演唱会、体育赛事等主要在中心城市,比较有吸引力。高铁的建设促使这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形成了消费城市网络,带动了消费的发展。
彭澎认为,当前周边地区的人喜欢到中心城市消费,因此在消费商圈设施的打造上也应该针对此类需求来改进布局。
比如,正在建设中的广州恒大足球场,毗邻亚洲最大的高铁站——广州南站,交通十分便利,人流量很大。项目建成后,不仅可以吸纳更多体育赛事落地,而且有助于吸引旅游业、娱乐业、商业、宾馆业、会展业、房地产业、餐饮业形成集聚效应。
地方人民政府方面,负责落实本地区进口冷链食品新冠病毒检测和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属地责任,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组织相关部门和企业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做好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加强督促检查,确保进口冷链食品消毒工作责任和措施落实到位。
而在相关生产经营单位方面,生产、加工、储存、销售等生产经营单位组织或委托有资质的消毒单位实施消毒。承运单位负责组织或委托有资质的消毒单位,对装运前后的进口冷链食品装载运输工具组织实施消毒。消毒单位按照有关消毒技术规范开展具体的消毒作业,确保消毒效果。进口企业负责如实申报进口产品信息,配合各生产经营单位开展消毒工作,并做好进口冷链食品的销售记录和流向记录。
四方面明确工作流程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方案对工作流程进行了详细梳理,共分为口岸、冷链运输和出入库、流通、市场等四个环节。
在口岸环节,方案明确,进口企业如实申报进口冷链食品的相关信息,海关部门根据制定的风险监测计划,加强对进口冷链食品的检测工作。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按规定作退运或销毁处理。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海关部门组织指导督促查验场地经营者或进口企业,对进口冷链食品的集装箱内壁、货物外包装实施消毒。消毒完成后,消毒单位出具该批货物业经消毒的证明。未在口岸环节消毒的进口冷链食品按规定放行后,在后续环节予以消毒。
在冷链运输和出入库环节,方案提出,进口冷链食品在从集装箱卸货换装至国内运输工具时,货主或其代理人对货物包装实施消毒。进口冷链食品运输过程中,承运企业不得开箱,在国内运输段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要督促指导冷链物流企业严格查验海关通关单证,落实运输车辆船舶等装载运输装备消毒、一线工作人员个人防护等措施。冷库接受进口冷链食品时,应如实记录并核对集装箱号及铅封号,做好货物的出入库记录,相关资料和记录应至少留存2年。
在流通环节,方案提出,对从口岸放行的进口冷链食品,在社会冷库或企业冷库倒箱过车、入库存储前,相关生产经营单位查验货物所附的消毒证明,如未消毒,则在掏箱卸货时,对该批货物的集装箱内壁、货物外包装实施消毒。消毒完成后,消毒单位出具该批货物业经消毒的证明。生产经营单位对需打开外包装的货物的内包装实施消毒。
而在市场环节,方案要求,进口冷链食品销售市场要加强管理,规范市场卫生环境,做好销售场所的日常消毒工作。要严格落实防控要求,加强进口冷链食品是否消毒的相关证明查验工作,防止未经过预防性全面消毒处理的进口冷链食品进入市场。进一步完善追溯管理,做到所有进入市场的进口冷链食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
作者: 林小昭
PARTNERS